最近经常有小伙伴私信询问2024高考缴费多少相关的问题,今天,思路网小编整理了以下内容,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2024高考缴费多少
2024高考缴费各省如下:
思路网
1、广东:175元
广东的高考、学业水平考试,每科的报名费都是25元。不同类型的考生所需要交纳的费用不一样,有的交纳175元,有的交纳几百元,普通类考生6科——语数外+(历史/物理+2个再选科目)+英语听说,总共175元,也就是平均25元一科。
如果是艺术生,还要加上统考的费用。按照往年艺术生的投稿,总共需要交375元。
2、山东:120元
所有已完成山东省2022年夏季高考报名,且准备参加夏季高考的考生,均需进行本次等级考试科目选报和统一高考科目缴费。仅参加高职(专科)综合评价招生、体育单招、保送招生等各类单独招生,不参加夏季高考的考生,无需参加本次科目选报和缴费。
考生需缴纳统一高考语文、数学、外语(笔试)三个科目考试费,每名考生需缴纳考试费共计120元。等级考试科目不需缴费。
3、河南:75元
根据2022年河南高考报名规定,今年普通高考的报名考试费为每生75元。另外,报考体育教育、社会体育等专业体育术科考试费50元,报考艺术类的考生,每个艺术专业类别的专业省统考考务费100元。
4、海南:38元/科
根据琼价费管〔2013〕775号和琼发改收费〔2009〕1272号文件规定,报名参加高考的考生每人每科须缴纳文化课考试费38元,报考艺术类专业省级统考的另缴纳艺术类专业考试费160元,报考体育类专业全省统考的另缴纳体育类专业考试费160元。
5、广西: 130元
文化考试报名考试费。注册费: 30元/人。考试费:一般科目20元/人.分配,综合科目40元/人.分配。
外语专业听力和口语考试费用。英语: 60元/人。小语种: 40元/人。
6、黑龙江: 150元
根据《关于进一步明确招生考试收费标准的通知》 (黑价联字 (1999) 第5号) 和《黑龙江省物价局 黑龙江省财政厅关于调整普通高考和成人高考招生报名考务费收费标准的批复》 (黑价联字 (2009) 8号) 文件规定。凡是参加高考报名的考生须交报名考试费150元。
报考体育专业的考生另交术科报名考试费135元(术科报名费15元,每科考试费30元)。报考艺术类省级统考专业的考生另交专业课报名费15元,每报考一科交考试费30元。报考参加外语口试的考生另交外语口试费10元。
7、青海: 23元/科
文化课报名考试费为每生每科次23元,按5科次收取(综合科目按2科次收取) ; 蒙文、藏汉双语考生加收1科次《蒙语文》或《藏语文》报名考试费; 艺术类、体育类专业考试费、外语专业口试费、高职院校单考单招考试费用由院校按照省有关部门批准的标准收取。
8、重庆: 120元
名费15元/生,考试费每生每科12元,电子信息采集费12元/生。除上述费用外,其中,报考艺术类的考生,每个艺术专业类别的专业省级统考费用为100元;体育、社会体育等专业考试费50元。

全国哪些省份高考采用赋分制?
高考赋分的省份是浙江、上海、北京、天津、山东、海南、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黑龙江、甘肃、吉林、安徽、江西、贵州、广西、山西、河南、陕西、内蒙古、四川、云南、宁夏、青海。
赋分省份的发展:
1、第一批新高考改革省份有浙江、上海等2省市,2014年启动,2017年首届新高考,高考采用3+3模式赋分制。
2、第二批新高考改革省份有北京、天津、山东、海南等4省市,2017年启动,2020年首届新高考,高考采用3+3模式赋分制。
3、第三批新高考改革省份有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等8省市,2018年启动,2021年首届新高考,采取3+1+2高考模式赋分制。
4、第四批新高考改革省份有黑龙江、甘肃、吉林、安徽、江西、贵州、广西等7省份,2021年启动,2024年首届新高考,采取3+1+2高考模式赋分制。
5、第五批新高考改革省份有山西、河南、陕西、内蒙古、四川、云南、宁夏、青海等8省份,2022年启动,2025年首届新高考,采取3+1+2高考模式赋分制。
高考赋分利与弊:
一、利处:
1、极大地尊重学生的选择权,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出自己的最大优势。
2、高考改革推动中小学基础教育的改革,促进学生们从小全面发展。
3、以兴趣为引导,利于人才的成长培养,也利于高校人才的选拔,促进教育公平等等。
二、弊处:
1、在于选择同一考试科目的人数多少,学生进行功利性选择,“弃物理”现在容易出现。
2、赋分制后,考生赋分分数可能远低于原始分,低分段考生赋分分数可能远高于原始分。
3、考生分数差可能缩减或拉大。

重庆户籍不够三年能不能高考
不能
这种情况是不能报名高考的符合下列条件的人员,可以申请报名条件:
(一)截至报考当年9月30日(含)往前连续推算(往届生学籍从毕业当年往前连续推算),报考人员至少具有重庆3 年户籍和高级中等教育阶段3 年学籍。
(二)报考人员具有重庆户籍或高级中等教育阶段学籍,不足3 年但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1. 自出生之日起至报考时户籍一直在重庆;
2. 随其父或母户籍已落户重庆,其父或母为区县级(含)以上组织人事部门确认引进的优秀人才、区县级(含)以上政府审批的招商引资项目的主要投资者、部队复员军人、部队转业军人;
3. 因家庭变故、其父或母工作调动等原因随其父或母户籍已落户重庆;
4. 驻外使领馆工作人员随任子女,在国外就读达到高级中等教育同等学力,回国后本人户籍已落户重庆。
重庆高考报考类型设普通类、高职对口类、中职直升类、单考单招类4类,考生除符合教育部有关报名条件外,还须符合下列条件,方可在重庆报名参加高考,且只能选择其中一类报考。
一、普通类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普通高中毕业生或具有普通高中教育同等学力的社会人员,可报考普通类。
1.考生自出生之日起至报考时户籍一直在重庆久居。
2.考生具有重庆普通高中学籍并实际就读且符合以下任一条件者:
①考生父或母属重庆区县级(含)以上组织、人事部门确认引进的优秀人才,考生随父或母将户籍落户重庆的。
②考生父或母属重庆区县级(含)以上政府规定的招商引资项目的企业法定代表人及主要投资者,考生随父或母将户籍落户重庆的。
③考生父或母为驻重庆部队现役军人,考生随军将户籍落户重庆的;考生父或母因复员(转业)到重庆,考生随父或母将户籍落户重庆的。
④考生因父或母工作调动,考生随父或母将户籍落户重庆的。
⑤考生因家庭变故(指父母离异、死亡等非正常情况),考生随父或母或监护人将户籍落户重庆的(父或母或监护人原户籍应为重庆)
⑥考生为持有重庆公安机关签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且在中国定居的外国人。
3.原户籍非重庆的考生(除普通类第2项规定情况外),考生及父或母须落户重庆3年及以上,考生须具有重庆普通高中连续完整3年学籍并实际就读。
4.非重庆户籍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考生及父或母至少一方须具有重庆公安机关颁发的3年及以上且在有效期内的居住证,考生须具有3年重庆普通高中连续完整学籍并实际就读,其父或母须提供在渝3年及以上的合法稳定就业和居住的佐证材料(须同时提供连续3年及以上在渝缴基本养老
保险和基本
医疗保险等材料)。
5.驻外使领馆工作人员随任子女,在国外就读达到普通高中教育同等学力,回国后本人户籍已落户重庆的。
具有普通类报考条件规定情况之一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可报考普通类。从2024年普通高校招生报名起,中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报考普通类,须提供普通高中教育同等学力证明(经市教委批准设立的具有艺术、体育类专业举办资格的中等职业学校艺术、体育类专业应届毕业生除外)。
二、高职对口类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可报考高职对口类。
1.具备重庆中等职业学校连续3年完整学籍并实际就读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含经市教委认定实行弹性学制、学分制的中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
2.具有重庆3年及以上户籍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或符合普通类第2项规定情况之一的重庆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
三、中职直升类
具备重庆中等职业学校连续3年完整学籍并实际就读的中职与高职贯通培养项目(含“五年制”“ 三·二分段制”和“五年一贯制”)、中职与本科贯通“3+4”分段培养改革试点项目中职阶段应届毕业生。
四、单考单招类
报考体育单招、残疾单招的人员应具有重庆户籍或学籍。消防单招仅面向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消防员开展,其报考资格由消防部门进行认定。
对上述报名条件未涵盖的其他情况考生,由本人提出申请并上交相关佐证材料,各区县教育考试机构签注审核意见,报市教育考试院审核同意后方可报名。
针对学籍、户籍、合法稳定就业和居住等年限计算方法为考生报考当年9月30日(含)往前连续推算。
实际就读是指考生就读学校与学籍所在学校一致,并提供经区县教育部门所属高中阶段学校(含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学籍管理科室负责人、高中阶段学校校长、考生所在班级班主任共同签字确认的在读期间实际就读佐证材料。
普通高中教育同等学力的认定按《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普通高中教育同等学力认证工作的通知》(渝教基函〔2019〕 17号)有关规定执行(以普通高中教育同等学力报考的考生,须满足初中毕业3年及以上)。
法律依据
: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
三、(十)建立居住证制度。公民离开常住户口所在地到其他设区的市级以上城市居住半年以上的,在居住地申领居住证。符合条件的居住证持有人,可以在居住地申请登记常住户口。以居住证为载体,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居住证持有人享有与当地户籍人口同等的劳动就业、基本公共教育、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计划生育服务、公共文化服务、证照办理服务等权利;以连续居住年限和参加社会保险年限等为条件,逐步享有与当地户籍人口同等的中等职业教育资助、就业扶持、住房保障、养老服务、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权利,同时结合随迁子女在当地连续就学年限等情况,逐步享有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中考和高考的资格。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不断扩大向居住证持有人提供公共服务的范围。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居住证持有人应当履行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等国家和地方规定的公民义务
以上就是思路网小编整理的内容,想要了解更多相关资讯内容敬请关注思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