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考动态 > 正文

往届生可以报考三支一扶考试吗?

2024-12-28 08:41:50 | 思路网

最近经常有小伙伴私信询问往届生可以报考三支一扶考试吗?相关的问题,今天,思路网小编整理了以下内容,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往届生可以报考三支一扶考试吗?

户口在外地,在哈市读高中,能否在哈市参加高考

可以,满足异地高考的条件即可参加高考,哈尔滨属于黑龙江省,条件如下:满足本省学籍、高中连读三年、有稳定住所三个条件的考生可就近报考。高考报考条件如下: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

(2)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含应届生)或具有同等学力;

(3)身体状况符合相关要求。

现场确认时,应届毕业生需提交学生证,往届生(社会考生)需提交高中/中专毕业证书,或由政府开具的学历证明才可以报名。普通高校毕业/退学/肆业者如有高中或中专毕业证书,可以按社会考生的身份参加高考。

扩展资料

高考保送条件:

①教育部批准的16所外国语中学的应届高中毕业生(2016年起逐步减少外国语中学保送生名额);

②获奥赛一等奖、并被选为奥赛国家队集训的应届高中毕业生; 思路网

③省级优秀学生(2017年秋季及以后进入高一,获得“省级优秀学生”的,不再具有保送资格条件件);

④符合保送要求的退役运动员;

⑤公安英烈子女。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往届生可以报考三支一扶考试吗?

往届生可以报考三支一扶考试吗?

报考三支一扶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下报考条件都有哪些?

主要是四个方面:学历、户籍、毕业年限以及专业。

学历方面
很多人都觉得三支一扶之类的考试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才可以报考,No、No、No,三支一扶考试主要面向的就是大专生,缓解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就业压力的机会,专科报考率近乎90%,所以专科岗位还是很多的,尤其是支医岗。

哪些省份限制专科生报考?

除上海、天津、辽宁大连外,专科均可报考。

往届生不能报考三支一扶吗?错!真相到底是什么?收藏!
户籍方面
户籍显著主要分为三个情况,本地户籍、本地生源以及不限户籍。其中本地生源是指在本人在参加高考时户口的所在地。本地户籍指本人拥有的所在城市的户口。

哪些省份不限制户籍呢?

不限制户籍的省份有:贵州、四川、云南、山西、广西、湖北、吉林、陕西、辽宁等。

毕业年限方面
很多同学在网上搜索三支一扶的时候,对于三支一扶有句话格外突出:针对应届毕业生。这一句话让很多人望而却步,从而错失了报考三支一扶的最后机会。那具体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三支一扶确实有年龄限制,但是并不是一概而论,还是要具体城市具体分析。

限制应届毕业生的省份有:上海、甘肃、北京、宁夏、吉林(吉林支医岗除外)。

30岁以下均可报考的省份有:重庆、四川、广东、江西。

两届毕业生可报考的省份有:青海、河北。

三届毕业生可报考的省份有:安徽、贵州、山西、山东、海南、湖北、黑龙江、江苏、河南、辽宁。

四届毕业生可报考的省份有:云南、内蒙古。

最特殊的一个省份是陕西,陕西35岁以下均可报考。

专业方面
三支一扶专业显示比较多。

支教:要求师范专业或拥有教师资格证。

支医:要求医学相关专业,主要涉及临床医学护理学中医学类、口腔医学预防医学类、药学类、医学影像技术等。

支农:除水利类和城建类需要专业要求外,其余岗位不设限。

扶贫:没有专业限制要求。

附:高频问题:
“我已经毕业工作交了社保,还能考三支一扶吗?”

答:只要符合三支一扶的报考条件,是可以报名的,但进入面试时,要提供单位同意报考证明的。

“我是应届毕业生,但是已经签三方了,对报考三支一扶有影响吗?”

答:已经签了三方协议,要想报三支一扶,就必须到学校将情况告诉学校,如果学校愿意给另外一份三方协议表,那么就可以讲先前这一份作废,凭着新的三方协议去报名。

注:以上信息均是小编根据各地的2018年和2019年的公告信息整理出来的结果,仅供参考,具体详细情况还是要看2020年的公告信息。

考三支一扶有什么好处?
有机会考核入编

事业单位考试加分

考研加分

免考试专升本

考公务员

考选调生的资格

自主创业

计入工龄

如何看待教育部开始调查仝卓往届生身份?

思路网(https://www.slduntong.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如何看待教育部开始调查仝卓往届生身份?的相关内容。

我认为教育部开始调仝卓往届生的身份这件事情,就恰恰证明了教育真的不能够容下半点沙子。而且他把往届生的身份改成了应届生,这就可以说明他家里肯定是有条件的,或者是他家里面有人。而且他能够那么坦然的说出来就说明,他也是一个坑爹的人。恰恰本来现在网民在家都很无聊,他既然说出来了,那他就要接受一些残酷的现实。而且我觉得,现在的教育可能慢慢的也会开始清查这些事情。以后想要改这些东西的话可能就难了。

以上就是思路网小编整理的内容,想要了解更多相关资讯内容敬请关注思路网。更多相关文章关注思路网:www.slduntong.com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与“往届生可以报考三支一扶考试吗?”相关推荐
往届生可以报军校吗
往届生可以报军校吗

往届生可以报军校吗生对象为参加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基本条件是:年龄不超过20周岁,未婚;拥护四项基本原则,政治思想品质好,志愿为国防建设服务;身体健康。报考初级指挥专业的考生,应具有良好的气质和强健的体魄,适合培养为初级指挥官。军队院校除初级指挥专业不招收女生外,一般军队院校都招收女生,招收女生的比例一般占本专业招生人数的20%左右。具体的人数和比例,不同的军队院

2024-11-29 01:19:44
甘肃往届生考研可以预报名吗
甘肃往届生考研可以预报名吗

甘肃往届生考研可以预报名吗甘肃往届生考研可以预报名。甘肃各招生单位和报考点、省内本科院校组织报考硕士研究生应届本科毕业生预报名。除上述省份特殊要求预报名只能应届生报名外,其余省份往届生在预报名阶段也是可以报名的,同学们在报考前一定要细看网报公告。考研预报名是教育部为了缓解正式报名人数激增带来的报考系统压力,在考研正式报名前2周左右,主要针对应届毕业生进行提前报名。我们

2024-10-15 23:53:29
山东往届生可以预报名高考吗?
山东往届生可以预报名高考吗?

2024湖北社会考生高考报名流程2024湖北社会考生高考报名包括网上报名、资格审核与信息确认和网上付费等阶段,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欢迎阅读!2024湖北社会考生高考报名流程1、报名资格审查。由社会考生提出高考报名申请,报名点和县(市、区)教育考试机构进行资格审查。湖北省户籍湖北省学籍应届生的资格审查由报名点负责,县(市、区)教育考试机构予以督查。湖北省户籍外省学籍应届

2024-10-30 21:57:16
我是往届生还可以高考报名吗?
我是往届生还可以高考报名吗?

往届生高考报名条件具备以下条件者方可申请高考报名:(1)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无违法违纪记录。(2)满足年龄要求,一般为年满18周岁且未满22周岁。(3)拥有高中阶段学历或同等学力,包括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成人高中、技工学校等。(4)具有户籍或学籍所在地的户籍,部分省市可能对非户籍生源有额外要求,需查询当地招生政策。(5)在高考报名期间

2024-11-20 21:48:40
天津往届生考研可以预报名吗
天津往届生考研可以预报名吗

天津往届生考研可以预报名吗天津往届生考研可以参与预报名阶段。预报名是研究生网上报名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通过应届毕业生的参与来测试网上报名系统,以确保正式报名时系统运行稳定。虽然预报名主要面向应届毕业生,但非应届生填报的信息也同样有效。预报名和正式报名都是研究生网上报名的重要组成部分,预报名的主要目的是测试系统运行状况,保障正式报名时的顺利进行。预报名和正式报名的信息都有效,考生无需重复填报。

2024-12-24 10:37:33
春季高考可以是往届生吗?
春季高考可以是往届生吗?

春季高考可以是往届生吗?春季高考可以是往届生参加。不同地区对于参加春季高考的往届生有不同的要求和条件。例如,山东省允许往届高中毕业生参加春季高考,但需要具备山东户籍或山东职高、中专或技校的完整学籍。广东省也明确表示,持有普通高中毕业证或同等学力证明的往届毕业生参加春季高考,需要按规定报考当年度1月的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此外,上海市也规定符合报名条件的往届高中阶段毕业生可以

2024-10-14 01:16:17
山西省考研往届生可以预报名吗
山西省考研往届生可以预报名吗

山西省考研往届生可以预报名吗可以。根据查询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显示。截止2023年09月24日,2024年山西考生可以在2023年9月24日至9月27日,每天的9:00-22:00进行考研预报名。预报名是国家考试中心为了缓解正式报名人数激增带来的报考系统压力,在考研正式报名前2周左右,进行的提前报名。山西省复读生高考怎么报名山西省复读生高考怎么报名内容如下:高考复读生网上报名流

2024-11-24 07:43:19
2023年“三支一扶”招募3.4万名高校毕业生
2023年“三支一扶”招募3.4万名高校毕业生

近日,人社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2023年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明确2023年,中央财政支持招募“三支一扶”人员3.4万名,2023年中央财政支持培训8000人次,其中乡村振兴主题培训5000人次。具体内容一起来看——一、充分认识实施“三支一扶”计划的重要意义。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是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示范性项目,在优化基层人才队伍结构、促进基层

2023-07-05 14:14:08